山西招商网络> 正文
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全市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全市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主攻方向,是推动全市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的硬支撑。根据《朔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署,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发展现状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狠抓转型发展,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虽然全市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基本具备了加速发展的产业基础,但总体上仍处于产业培育阶段,与全省其他市、与国内发达市的差距较大。
(一)发展基础
新兴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高端陶瓷、低碳硅芯、碳基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食品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渐成竞争优势,支柱作用开始彰显。新增规上工业中非煤企业占比超过60%,工业投资中非煤投资持续跨过70%、80%、90%三个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不足7%提升到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煤炭产业4.7个百分点。坚持“举右玉龙头、走生态之路、打长城品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被列为全国十大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城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增幅均保持在21%以上,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以煤机维修、非标设备、配件设计加工为主的装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具备了3万台输煤机械、1万台矿车、4万件液压支柱、550万件矿用配件、200台全自动平面口罩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5G项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20年基本实现市中心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和商用。
部分细分领域加速突破。大力发展高端陶瓷产业,推动日用瓷提升品质、扩大出口,引进建筑瓷生产线,快速扩规增效、集聚发展,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日用陶瓷生产基地”,荣获“中国北方日用瓷都”称号。全市全链条陶瓷制造企业达到108户,日用陶瓷产能较2015年增加16.5亿件,建筑陶瓷达到7200万平方米,卫浴陶瓷达到2万台,工业陶瓷达到2万吨。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总装机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快速上升,建成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488.15万千瓦,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合并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风电装机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经纬通达内陆港投入运行,首列中亚专列正式开行。大力推动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成功创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被中国粮食协会命名为“中国杂粮强市”,涌现出了一批奶牛饲养、肉羊养殖、生猪育肥、牧草种植、南果北种的龙头企业。
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关键技术、创新项目、试点示范引领,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构建朔州市创新生态的指导意见》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111”创新工程支撑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政产学研用金”积极融合,落地了山西省煤系高岭土深加工省级工程技术(晋坤)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突破了一批重大技术,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创新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9家,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生态活力迸发。
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一县一个省级开发区全部获批运行,“三制”改革基本完成,“三化”改革有序推进,市、县授权基本到位。朔州经济开发区起步区建设顺利推进,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产业转型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地位初步显现。全面落实“一枚印章管审批”,推动放管服效改革,全力打造“三对”“六最”营商环境,朔城区被评为“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山阴县被评为“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全市市场主体发展到12.4万户,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93户,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17户、医药企业发展到14家。
(二)发展短板
总体规模不大。全市工业产品种类少、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仍集中在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非煤产业增长势头快但基数小,新材料、装备制造、高端陶瓷、医药化工等新兴产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目前还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8%,“煤电独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全市产业活动单位数排在全省倒数第2位,占比不到全省总数的5%,且产业活动单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制造业单位法人数排全省末位。
产业结构不优。全市工业产品种类少、产业资源性特征明显,主要以基础材料或中间体为主,产业链条短,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盈利能力较低。陶瓷行业大而不强,大部分企业占据的是中低端市场,缺乏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产业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医药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有0.3%,新产品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食品行业企业大多为粗加工,深开发、精包装、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体系与市场覆盖能力没有形成。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缺少大型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多数企业以维修和配件生产为主。新材料行业产品档次低,以煤矸石烧结砖、粉煤灰蒸压砖、水泥砌块、石膏墙材等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得到快速发展,但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开拓难。
要素支撑不足。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比不高。企业拥有的专利中仅有少数为发明技术专利,大多数为外观设计专利。科技研发机构严重缺乏,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均排在全省后位。人力资本不足,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偏低,平均不足5%,专业性人才、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人才支持政策呈现有策无才落实难的状况。
(三)发展形势
“十四五”期间,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面临重大机遇,需要增强机遇意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国省市重大战略实施为朔州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书记五年来三次亲临山西考察指导,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寄予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为全市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为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契机。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塞上绿都的目标,为全市新兴产业描绘了发展蓝图和行动指南。同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源革命等重大战略机遇的叠加,其政策效应和政策红利在“十四五”时期将持续释放,有利于朔州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内陆开放新格局下推动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朔州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后发机遇。当前,产业加速迭代变革深入推进,材料、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发展模式、企业形态和竞争格局深刻变革。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可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三是“六新”发展导向为朔州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坚持把“六新”作为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加快推动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建设,加快推动碳基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加快推动智能煤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新装备发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制约,加快培育一批前沿、先进、特色新产品,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我市如果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未来将可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能级,进而重构产业体系。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同朔产业协同为朔州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合作机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对晋北城镇圈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向内对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向外主动融入京津冀、呼包鄂榆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实现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我市可借助区位、能源等要素成本优势与营商环境优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及创新要素资源流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跨区域合作提供空间。晋北城镇圈要求大同、朔州两市依托各自优势,向内提升凝聚力,向外拓展影响力,两市产业协同发展可带动新兴产业相关生产制造与配套环节落地我市。五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朔州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固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市场空间将大幅提升。我市作为能源大市,煤炭电力优势可有效转化为电价优势,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成本,将对国内外企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在双循环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全市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一是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对朔州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我市作为内陆资源型城市,市场需求和要素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空间迅速收窄,新切入既有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难度加大,加之部分新兴产业的技术成熟度较低、应用场景开拓不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较大外部需求变化与不确定性。二是区域产业竞争加剧对朔州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带来难度。各省市都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纷纷出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凭借产业基础、财政优势和提前布局,已经基本占据新材料产业的先发优势,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并不断拓展产业链上游的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也都积极争取新兴产业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转移的机遇,甚至产生同质化竞争。这对我市加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挑战。三是新一轮以科技人才为主的竞争中朔州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高端技术创新人才与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在以新经济为引领的新一轮区域发展中,创新、人才已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动能,新兴产业发展也将进入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我市创新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素质性问题仍未解决,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仍然匮乏,产业发展所需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多重复杂因素叠加之下,我市必须深刻理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开拓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新格局,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新动力。
二、“十四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以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为主题,把握产业链重塑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契机,把握晋北城镇圈产业错位互补、协同配套的机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六新”突破,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链条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为全力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朔州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六新”引领。将“六新”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贯穿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释放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支撑、拉动、放大作用,通过强基础、破制约、寻路径,构建“六新”体系,打造“六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树立“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服务创新、一切促进创新”的理念,加强产业链创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引导创新链,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综合能力,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使创新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本源。
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硬抓手,加强产业项目的谋划、建设和储备,聚焦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产业链配套项目和服务平台项目,全过程做好要素配套、服务保障等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发展格局。
坚持细分突破。立足朔州产业基础,站在国际国内视角,实施非均衡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产业细分领域入手,聚焦战略重点,集中优势资源,集聚各方力量,优先推动陶瓷、文旅康养、低碳硅芯、高端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医药等产业发展,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全产业链谋划项目,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坚持集约集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把开发区和集聚区作为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专门生产配套产品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打造企业集聚、要素集约、创新力强、全链协同的新兴产业集群,依托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发展,促进降本增效,打造区域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
坚持开放合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用足用好全球、全国、全省产业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空间,强力实施精准招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导入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加强与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大同产业差异化协同化配套化合作,合力提升晋北城镇圈产业发展能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基础和链条延伸能力大幅增强,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取得重大突破,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贡献度大幅提高。
规模总量快速提升。到2025年,新兴产业主营收入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打造一批收入规模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拥有2-3个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若干新兴产业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
创新生态基本成型。到2025年,新兴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接近于全省平均水平,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初步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一流创新生态。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围绕新材料、新装备、生物医药、高端陶瓷、低碳硅芯、储能、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领域,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打造30家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00家,其中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力争达到3家。
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8%,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重点细分领域产品高端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初步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质量品牌大幅提升。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培育“小升规”企业30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培育形成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健康文旅等新业态。
三、推动新基建布局,持续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新基建规划布局和建设进度,更好发挥其对新经济、新动能的先行引导作用,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型基础设施技术短板逐步补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备,融合型基础设施广泛赋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基本满足转型发展需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速夯实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高速智能通信网络。紧密衔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土空间开发,超前规划、科学部署5G建设,促进5G与4G协同发展。加快社会公共资源向5G的开放共享,保障通信站址资源的有效供给。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物建设“三同步”。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布局,基于补盲、补热原则,实现全市交通系统、热点区域及重点区域的5G连续覆盖,打造以5G为重点的无线宽带城市。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含县、市、区)城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大力推进千兆光纤宽带建设,提升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
部署泛在感知网络设施。积极部署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提升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旅游、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网络覆盖率。统筹利用4G、5G、窄带物联网和光纤等接入技术,建设市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泛在感知能力。
加快建设高水平数据中心。实施百亿级大数据产业链协同打造工程,依托朔州能源优势,积极衔接京津冀企业级大数据及云计算数据存储中心,打造“山西数坝”。依托朔州新兴产业园区,发挥朔州电力资源成本优势,集中部署存储设备、服务器、路由器等核心计算设备及配套设施,加强能源管理系统应用,积极吸引京津冀大数据企业在朔州建立数据存储中心,打造大数据产业基地。支持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采集设备产业,发展基于视觉、听觉的传感器、RFID及移动互联网端数据智能采集装备。以怀仁高铁商务区为重点,发展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服务,在电商物流、现代农业、金融服务、政府治理、交通管理、矿区安全等重点领域,培育本土大数据产业服务企业。抓住北京数据中心向外转移的时机,支持在我市建设大数据中心。做好“互联网+”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中心在民生领域应用。
(二)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重点工业区域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打造省级、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引进一批创新活跃的解决方案商。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力推广标识解析应用,利用 5G、区块链等技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到2025年,培育高端陶瓷、碳基新材料等1-2个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个市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赋能融合基础应用。聚焦绿色能源转型、先进制造升级、数字产业培育三大任务,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加快培育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业态。以平朔集团、麻家梁煤矿为示范,鼓励和支持大型煤矿企业将5G技术、远程操控系统引入智能煤矿建设,推动煤矿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开采发展,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效益。由点到面、梯次推进5G在工业生产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方面的商用推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运用于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融合基础设施。
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电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网数字化基础平台、电网统一物联平台、智慧综合能源等平台,推动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储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加强存量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探索推进氢燃料电池、液体冷却等绿色先进技术在数据中心试点应用,推进数据中心能源效率优化。
(三)超前部署重大创新基础设施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利用我市地域广阔的优势,积极争取能源互联网、综合极端条件科学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培育支持硅基和碳基新材料、智能矿山、有机旱作农业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朔州“智创城”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打造科创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孵化集聚效应。
专栏1:新基建重点工程
5G网络建设完善工程。推进5G共建共享,强化4G/5G协同。
大数据中心建设重大项目。右玉·晋西北云大数据中心、应县交通大数据监管中心建设项目等。
5G智慧应用重大项目。三元炭素制品生产线智能化+MES信息化创新改造项、山西德润现代科技物流园项目、朔州市经济开发区矿区换电模式下的无人驾驶纯电动宽体车充电项目、朔州市经济开发区智能化矿山项目等。
四、攻坚新技术突破,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供给能力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培育新技术作为弯道超车的关键之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精准聚焦新兴产业集群,以应用为导向,在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克一批、布局一批、应用一批,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
(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瞄准重点产业集群的关键共性技术,每年凝练实施10项左右技术研发攻关项目,重点突破固废利用、碳基硅基新材料、高端陶瓷、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技术瓶颈。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在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碳基新材料、陶瓷、医药、装备制造、有机旱作农业等重点领域,依托长期合作的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中煤集团西安能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攻关力度,力争在“热塑成型碳碳复合材料”等30余项攻关项目中见到成效。
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和项目形成机制,探索一事一议、市县联合、部门协同等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围绕我市碳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主攻方向,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综合运用定向组织、并行支持、揭榜挂帅、全国招标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集成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本等优质科研资源协同攻坚。建立健全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项目专员管理制,由产学研创新联盟合力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健全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机制。建立常态化、便利化需求征集机制,通过领导“驾驶舱”收集关于科技创新的部署及社会各界的科技创新需求,编制项目需求动态清单、产业技术谱系、项目指南建议等。强化技术创新项目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引进和运用推广新技术。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碳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瞄定龙头企业上下游进行精准招商,通过项目招商引进新技术。注重从应用端发力,鼓励企业针对性开展全方位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支持北大工学院-朔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建设,鼓励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在朔州开展项目研发与技术示范。发挥技术创新企业示范、产教融合示范、知识产权赋能示范、标准化应用示范等“四个示范”作用,促进先进技术和技术标准应用。组织实施重大示范项目,拓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大数据、先进能源等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实施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转化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打好创新平台提升攻坚战
推动科技研发平台扩量提质。支持山西工学院、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朔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应用型研究平台建设,争取布局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装备,依托朔州本地高校资源,引导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质升级。组织申报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碳基、固废综合利用等领域,创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大院大所”战略,加强和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合作组建创新研发平台,合作共建硅芯制造、固废利用、碳基新材料、高端陶瓷、新能源、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重点研发平台。
推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产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围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共性需求,完善多元主体投入、市场化机制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共有、研发成果共享的机制,推动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推动“双创”平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围绕碳基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煤机智能装备、大数据、智能制造、储能等产业领域,构建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十四五”期间新培育5个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实现全覆盖。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多途径探索和建立专业孵化器、民营孵化器、异地孵化器等,提升科技孵化功能。
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采用市场化用人机制、薪酬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以“公参民”“合伙制”等形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等工作,推动在煤炭、碳基新材料、固废材料、日用陶瓷、能源科技、现代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攻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鼓励科技创新载体集聚骨干企业、投融资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各类资源,联合组建细分行业领域产业技术联盟,推动产业成员单位开展创新活动。
(三)打好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攻坚战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建立研发机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成果,鼓励企业自行组织或通过多方合作开展研发活动,加大对研发投入占比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研发机构,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大幅度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推动校市、院市深度合作。支持我市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建设行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不同形态的协同创新组织,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支持围绕碳基新材料、陶瓷、医药、装备制造、有机旱作农业等重点领域,深化与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省农科院等签约单位的合作,推进与C9等高水平大学合作,构建全方位“点对点”产学研融合联合创新体,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创新要素供给和配套支撑,推动省级研发机构在朔州布局创新平台和基地,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支持围绕碳基新材料、陶瓷、医药、装备制造、有机旱作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要素供给和配套支撑,推动省级研发机构在朔州布局创新平台和基地,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跟进”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积极引进和培育天使、创业等投资基金,对轻资产、融资难但技术先进、发展前景好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基金直投业务,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引导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功能,集聚精密仪器、关键设备、大型设计软件,向中小企业提供科研要素精准便捷服务,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加快中试平台和基地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融通创新,提高全市科技成果产出水平,加快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聚焦主导碳基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和领域,建设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中试基地。加大对中试环节支持力度,依托开发区建设中试基地、中试生产线。支持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开发区联合专业机构,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提供创业孵化、投融资管理全流程服务,加快推动各类开发区成为各类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基地。
(四)打好重点产业创新生态攻坚战
完成重点产业创新生态云图。系统梳理各产业链层级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按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完成重点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图谱。从整体产业生态图谱建立的角度出发,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缺失环节,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产业招商。
加快制定产业生态建设方案。聚焦全市重点新兴产业领域,按照一产业一方案的原则,编制产业生态建设方案,明确方案实施清单,明晰产业创新生态建设路径。围绕建设路径,进一步细化具体举措,落实各项政策。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采取创新引领、项目带动、链式布局、园区承载模式,主抓龙头企业,大力引进配套企业项目,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优化政府服务,以开发区为载体落地聚集产业项目,构建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产业基金+政府+服务+开发区落地”的产业创新生态圈。
专栏2: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重点方向
碳基新材料:国产高强高模高韧碳纤维工程化制备、高性能高铁制动摩擦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自动铺丝装备的设计与开发、高性能沥青碳纤维开发,高纯石墨高温纯化、大容量超级电容器关键电极材料与器件规模化制备、炭素材料制造用煤焦油沥青的改性技术抗氧化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制备技术、石墨相变储能材料、高效热管理石墨材料关键技术等。
煤机智能制造:基于磁感应原理的智能化传感元件、基于视频信号的煤岩识别技术与装置、基于音频信号的煤岩识别技术与装置、UWB高精度定位技术与装置、基于惯导、地磁等技术的装备位姿监测装置、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层透明化技术、单体液压支柱辅助支运机器人研发、矸石填充工作面智能化抛料系统、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工作面顺槽输送机智能化巡检系统、全矿井智能化系统体系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智能感知决策和5G技术的综采/综放工作面辅助驾驶系统、优质稀缺难采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与成套装备、煤矸石井下自动分选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刮板输送机永磁变频一体机驱动关键技术及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煤机装备的智能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煤矿一体化钻锚机器人技术等。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车用高比能量电芯及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生产技术研究、低成本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大功率智能快速充换电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
新能源:数字化光伏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开发、城市综合能源网络多主体能量管理关键技术、基于废弃矿井的压缩空气储能风光储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发电-超级电容储能研发等。
生物医药:中药智能制造生产全流程信息优化技术、中药基原物种鉴定过程自动化、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新型制剂和创新化学药研发等。
有机旱作:黄土高原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应用、特色资源功能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主要杂粮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大众杂粮休闲食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具有功能食品的产品研发与应用等。
大数据:5G+大数据融通技术与产业应用、大数据智能标注与评测技术、大数据分析挖掘前沿战略技术、多模态融合与视觉增强共性关键技术、矿山无人采掘与智能决策技术、智慧交通大数据治理技术、健康大数据关键技术与服务体系、能源大数据关键技术与能源革命、大数据安全保障支撑技术等。
五、加快发展新材料,打造有效支撑转型新引擎
按照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全国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城市和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建设,深化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在新材料细分领域突破发展,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形成新的战略性支撑产业。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一)发展硅基新材料
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金属硅、大尺寸硅片、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单体等硅基新材料产业链上游产业,通过半导体制造、光伏电池制造、特种玻璃制造及锂电子电池负极制造等强化在产业链下游的应用推广,条件成熟时延伸发展绝缘体上硅、有机硅、碳化硅、微晶硅等中游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半导体材料,聚焦新能源、先进存储、智能语音、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显示技术、精准医疗等领域,重点发展大尺寸硅片等第一代半导体材料,高纯磷化铟(InP)衬底材料、氮化镓材料等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以及封装测试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抢抓光伏产业发展新阶段新机遇,聚焦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强化薄膜电池、储能等关键技术迭代突破,支持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业链重点环节布局应用,提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自主化水平。
专栏3:硅基新材料重点项目
依托朔州光福科技公司光伏组件产业链项目、北京永昌寰宇投资有限公司12吋功率器件IDM制造、晋楚三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建设项目、朔州市智碳计算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能源和碳计算中心、朔州联风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气体生产回收提纯再利用”项目、武汉东立集团光伏电子有限公司高纯多晶硅项目、日本念持资本株式会社半导体晶圆项目、山东国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碳化硅项目、晋芯基业科技有限公司300mm(12英寸)芯片级硅基长晶炉项目、海泰新能源朔州有限公司海泰新能源光伏二期项目、中煤平朔集团中煤平朔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等产业基础,加快形成年产30万吨工业硅、21万吨多晶硅、19万吨单晶硅、17.9万吨光伏硅、8亿片硅片和2400万片大硅片及15GW光伏组件等生产能力,硅基材料产业规模跻身国内第一方阵。
(二)发展碳基、钙基新材料
大力发展碳基新材料。以高新技术研发为牵引,支持中试成果产业化,推进热塑成型碳复合材料项目建设,重点发展T800级航空碳纤维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加快推进6万吨炭电极、4万吨石墨电极、1万吨负极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正极材料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开发生产碳纤维、石墨烯材料,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优化提升石墨负极材料,发展高档炭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性能炭素材料。加大研发突破示范,促进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推动年产5万吨优质针状焦项目达产达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钙基新材料。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拓展超细钙和纳米钙等方向,探索发展下游化工、医药、涂料等延伸产业,加快推进纳米碳酸钙、陶瓷纤维、玻璃纤维、保温材料等产品研发生产,持续壮大产业规模。
(三)发展固废新材料
紧抓国家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政策机遇,依托北大研发中心、山西工学院等机构院校,加大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力度,力争当年新增固废全部就地消纳。重点以超细粉煤灰、粉煤灰制耐火砖、提取金属铝、硅铝合金等高质利用项目为支撑,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朔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的优势,加快固废综合利用成果转化,以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和平朔煤矸石发电循环产业区、怀仁宏利再生综合利用园区等三大园区为重点,合理引进和规划布局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加大煤矸石利用和就地转化力度,引进新材料领域的尖端项目,鼓励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在多领域的综合利用,建设新型绿色建材产业集群。积极建设煤矸石新材料产业园区,集中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生态回填、煤矸石新型墙材和新材料项目。积极探索推进工业固废在发电、新型墙材、传统建材、化工利用、新材料、填充、筑路等方面多元化利用路径。加快推广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砌块、轻型板材、脱硫石膏装饰建材、装配式建筑等新型节能墙材利用,突破煤矸石制备石油催化剂技术研发和项目落地转化,推广工业固废在筑路、大坝、回填复垦等工程方面的利用,巩固和拓宽粉煤灰外运外销渠道,不断扩展固废利用产品市场空间。
(四)发展煤系高岭土新材料
利用丰富的煤系高岭土资源优势,充分释放深加工产能,在怀仁市和朔城区等市县布局高岭土精深加工集中区。发挥煤系高岭土资源产地优势,依托重点项目,打造高岭土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电价、省级技术改造专项支持政策及能耗双控等产业政策,加快新型煅烧工艺开发与关键设备产业化,实施颜料级超微细煅烧煤系高岭土、涂料级超细煅烧高岭土开发项目,实现产品由低端填料级向超微细高岭土功能性新材料的转变,加大煅烧高岭土改性研发,引导企业生产塑料、橡胶和电缆用高岭土。牢牢抓住军民结合战略机遇期,发展作为原子反应堆、喷气式飞机和火箭中的燃烧室、喷咀等耐高温复合材料锻烧高岭土。严格工艺与环保标准,切实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干法、气流粉碎等破碎技术,提高破碎效率。鼓励企业使用回转窑等高性能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建设联合车间,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粉尘污染。发挥省重点实验室作用,争取列入国家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同步发挥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优势,推进全市高岭土材料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瞄准产业链中游的医药、化工、国防、工业陶瓷等领域,强化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高岭土产业向规模化、技术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发展金属材料
依托宝武太钢集团碳减排工程90万吨绿氢铬基合金项目,耦合多种绿色低碳原料制造先进技术,以“清洁能源+绿氢还原”和二氧化碳捕集为主要标志,“源网荷储氢”一体化发展,打造不锈钢重要原料基地。按照“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推动基础材料工业转型升级。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开发多品种氧化铝、铝基新材料,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围绕铝从初端到终端产品链条,布局铝材深加工项目,延伸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制造加工链条,发展航空用铝合金、镁合金等航空新材料,培育开发新型铝合金产品,打造铝工业产业链。
六、全面打造新装备,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牢固树立“不怕没有就怕不起步”的思想,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在能源装备制造、矿山装备再制造、电动重卡、综采零部件、马达启动器、光伏组件等重点细分领域突破,大力扶持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建立配套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推动煤机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力争到2025年,高端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一)发展煤机、能源新装备
大力发展煤机关键部件和元器件。以龙头企业带动,盯紧产业前沿,开发4.5m以下厚及中厚煤层成套装备核心部件,1.3m以下薄煤层成套装备部件,特大型深井矿井提升设备配件,煤巷掘锚一体化联合机组切割、装运、行走、锚杆支护、机载、除尘配件,高效岩巷掘进成套装备配件等,将我市建成专业化煤机装备配件研发制造基地。加快煤机成套设备技术改造,推动整机制造应用。探索发展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朔州煤炭救灾、瓦斯和粉尘巡检机器人、采掘机器人、专业辅助等机器人。
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发挥我市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氢气等新能源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向中上游产业延伸,重点发展高可靠、低成本、大容量超导风力发电机、风电叶片、分电塔架等关键设备,低成本高效率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电池组件,促进风电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制造业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重卡、储能新装备
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依托重点项目,发挥我市马达启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环节的优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力度,大力推进新能源重卡汽车和专用车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整车制造、关键部件配套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加快在细分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高端机械制造业配套、加工能力,推动我市更多企业成为国内装备制造大型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培育发展储能装备。以创建“全国重卡换电试点市”为契机,引进高端研发团队,加快发展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新型光伏电池装备,推动新一代晶硅原材料、薄膜电池板、高效聚光光伏电池的研发与批量生产。以氢能源重卡为重点发展目标,布局发展高密度固体储运氢气设备,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存储。
(三)布局发展智能新装备
以提升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推进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以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等自动化装备与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增材制造(3D打印)为发展重点,积极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促进管理、生产、决策的全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重点推动煤机智能制造装备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装备等信息化技术与煤炭开采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力争到2025年,全市80%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级。
专栏4:新装备重点项目
上海融和电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新能源电动重卡项目、上海泰胜风能装备有限公司风力发电设备及辅件项目、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矿用系列专用车项目、山西中泰特种机器人有限公司中信重工开诚特种机器人(朔州)产业基地项目、山西罗克森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台大型发动机及新能源多联供机组生产线项目、朔州繁盛昇科技有限公司多功能智能环卫车生产基地项目、山西万德隆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天玛电液控研发制造维修基地建设项目、怀仁永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日用陶瓷机械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七、大力开发新产品,全力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
围绕新产品核心要义,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与品牌化,加快新产品研发、转化、制造,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高端日用陶瓷、矿井安全设备、煤矸石制超细高岭土、干细胞生物药物、中药饮片、健康食品等高新技术产品、专精特新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叫得响、有实力的朔州品牌、朔州制造。
(一)打造一批拳头优势产品
高端材料产品。围绕高端硅基材料、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两条路线,大力发展高性能金属硅、大尺寸硅片、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单体、煤基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硅碳负极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超级电容炭、高性能石墨、柔性电子用石墨烯薄膜等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的新材料产品,加快形成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快固废综合利用成果转化,发展煅烧高岭土、耐火材料、纳米碳酸钙、新型建材等产品。积极开发铝合金电缆、铝合金模板、太阳能发电用铝材灯等新型铝合金产品。
高端电子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与技术优势的电子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布局光伏玻璃、超薄高铝电子玻璃等领域,发展单晶硅、多晶硅光伏材料等电子材料产品。积极发展以应用为牵引的锂离子电池、新型显示设备、汽车电子等电子产品,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发展高镍三元电池、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产品,加快突破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重点解决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系统中的安全性、可用性、易用性、使用寿命等关键问题;面向储能领域,积极培育和引进超级电容、燃料电池生产企业,促进多种储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消费电子领域,重点研发高倍率三元圆柱电芯、中倍率三元圆柱电芯、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和扣式电池等产品。积极突破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关键技术,同时完善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高端陶瓷产品。依托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加快组建陶瓷研究所,推动建设国家级陶瓷产品检测中心、陶瓷交易中心,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工艺技术研发,挖掘地方陶瓷文化,创建朔州陶瓷品牌,提升朔州陶瓷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建设陶瓷专业小镇,形成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陶瓷商务五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镁玉新骨瓷、高档骨质瓷、高档异形瓷、日用瓷釉中彩和印花系列、薄胎类日用瓷、釉下彩盖花瓷、“国风”系列美玉瓷、晶玉新骨瓷、高透光低骨瓷等新产品。
医药产品。发挥中成药品种优势,重点发展中药独家品种、中药专利产品、特色中药品种,加强临床疗效突出的创新中药及复方中药的开发研究和经典方剂二次研发,发展针对慢性病、老年性疾病、抗肿瘤类、心血管类、妇科儿科用药等现代中药,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积极引进和承接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和项目,支持原料药企业与制剂企业间的上下游联动,推动发展缓释、靶向、长效新型制剂。
煤机装备产品。依托骨干企业,大力提升液压支架密封、皮带输送机、矿用锚索、40T刮板输送机、固定车厢式矿车等产品品质。以智能、高效和绿色煤炭开发为重点方向,突破煤炭精细化勘探、智能矿山与智能化开采、复杂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等关键技术,发展煤矿开采、掘进、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方面的高端液压支架、短壁采煤机、煤巷钻装锚机、矿用架空乘人装置、矿井提升运输设备、煤炭洗选设备、煤矿安全设备等采煤装备系列产品。加快煤机成套设备技术改造,推动整机产品应用。
(二)做优一批特色品牌产品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依托我市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中国杂粮强市三区(市)优势,以饲料饲草、乳业、肉制品(羔羊肉)、杂粮、药茶为重点,进一步做优右玉羊肉、红山荞麦、怀仁绿豆、山阴谷子等地方特色优势产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策划包装,打造朔州羊肉、朔州牛奶、朔州杂粮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加大实施商标战略,创建驰名商标,加快产业发展,真正形成一批品牌产品。到2025年,重点建设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1个品牌价值超20亿元的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做精做强3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壮大5个省级农业企业品牌,扶持推介1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突破500个。
健康保健产品。重点开展沙棘维生素、脂肪酸、植物固醇、生物碱、黄酮及多酚等有益活性物质高纯度提取技术研究,推进沙棘系列产品开发。围绕玫瑰开展深加工产品开发,发展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玫瑰纯露、玫瑰精油、玫瑰花粉膜等系列健康保健产品。依托朔州独特的农产品优势,推动莜麦粉、胡麻油、地皮菜、熟豆面糊等特色食品加大保健宣传力度,打响保健食品品牌。
文旅创意产品。依托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创意为动力,以朔州悠久历史文化资源、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为基础,推动数字内容与文化产业双向融合,将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开发木塔文化、门神文化、西口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馆藏珍品复制等沉浸式数字消费产品、文旅IP、文创产品,通过产品体现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价值。加快文旅领域的创意产业数字化融合进程。
(三)培育一批高端潜力产品
大数据产品。抢抓国家“新基建”机遇,加速推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大数据技术平台、工业和行业大数据服务及解决方案、大数据安全产品等产品与服务,打造基础数据标注服务、数据智能采集、煤矿大脑等拳头型产品。
新能源汽车产品。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提升汽车马达、空滤芯、油滤芯等产品质量品质,打造汽车零部件品牌。进一步丰富发展新能源汽车品种和型号,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电动客车、专用车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整车。
氢能产品。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加强院地合作,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强高效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等技术开发应用,布局发展加氢站、氢燃料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
智能制造装备。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增材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品。
八、全力培育新业态,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紧跟步伐、抢占机遇,积极开展新模式新业态试点示范,鼓励、支持和规范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跨界共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
发展“工业App和工业云”。大力推进全市制造业云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私有云、行业云或区域公共云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以云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新模式和新业态。开展中小企业工业云服务应用试点,引导和带动更多企业应用工业云服务。以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和系统解决方案等为重点,开展工业云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探索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模式。
稳步发展“智能无人工厂”。开展“智能无人工厂”培育试点,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全方位应用,推进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选择具有优势条件和基础的行业、企业,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支持建设智能无人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探索“区块链+产业”应用示范,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
(二)培育智慧物流新业态
推动建设“智慧物流”综合平台。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园区、智慧公路、智能化可变车道建设,通过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传统物流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互联互通,强化数字平台支撑,加快推进朔州智慧物流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试点,推动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物流数据资源流通和共享综合平台,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物流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心”,有效整合各类货运、货源、库存资源。
推进“无接触智能配送”快速发展。积极引入京东、顺丰、菜鸟等龙头快递企业,支持建设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加快发展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无人叉车、货架穿梭车、分拣机器人等新技术,鼓励发展机器人送货。支持培育一批门店宅配、“前置仓+提货站”“安心达”、无接触配送等示范项目。加快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增加生鲜产品冷库与网销产品仓储网点,完善农村寄递服务,打通农产品上行仓储物流链路,实现当日田间采摘、隔日送达餐桌。
(三)培育智慧农业新业态
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农业装备的智能化、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等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应用。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引进和培育信息技术资源,推广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支持引导现代农业园区(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智能节水灌溉、精准施肥、饲料精准投放等精准化作业,完善适应不同作物和环境的智慧农机、数字化育种、疾病防控等系统建设,促进生产设备、农用机械等生产工具共享,加快推动智慧种业、智慧灌溉、智慧畜牧等体系建设,建立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和智能化牧场,培育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生态农业示范点。
推进“创意农业”发展。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朔城区、山阴县等县区创建创意农业集聚区和创意农业园区,围绕打造农村田园综合体,支持体验元素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壮大农业科技研发、教育培训、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事体验等创意农业综合服务业。加强创意农业企业的实质集群,形成信息共享、技术共促、利益共赢的具备产业集群特点的真正的创意农业产业群落。
(四)培育生态文旅新业态
发展“康养旅游”新业态。提升朔州“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名区”知名度、打造一批康养小镇、康养产业园、康养度假区等,引进一批旗舰龙头企业,打造融旅游、居住、养生、医疗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群,构建大康养格局。以养心、养生、养老为发展方向,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产品,重点发展文化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等新业态。做好康养产业示范区建设,以西山、紫荆山、神海湿地等6大板块生态体系为依托,积极推进生态康养基地建设,培育多元康养旅游产品。
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充分发挥朔州市佛教文化、边塞文化、生态休闲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丰富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右玉精神”内涵,推进文化典籍数字化和整理出版工作。突出朔州塞北文化风情与观光游憩的生态资源优势,创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和专项旅游类等多种旅游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右玉红色文化、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广武长城、西口古道、安太堡露天煤矿、峙峪猎马人、崇福寺、金沙滩、神头湿地、玉龙赛马等多张城市历史文化名片。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城市购物游、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自驾车房车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景区、旅游综合体、文旅小镇。借势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立应县木塔研究工作站、中国传统木结构保护研究中心平台落地朔州契机,推动应县木塔1﹕1研究性复制项目实施,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文物保护、文物研究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构建“智慧旅游”新业态。完善旅游信息化基础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构建朔州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深入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全面提升旅游企业、重点旅游景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视频监控、智慧票务、安全检录系统,筹建微信解说系统,发展基于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沉浸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深度对接山西省“智慧旅游云平台”,完善旅游市场生态保障体系,在广泛的区域内去中间化,实现旅游产品“直销”。
九、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提速发展
对接全省标志性、引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我市区域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新能源、高端陶瓷、文旅康养、生物医药、储能、食品加工等为重点,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打造有效支撑转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
紧抓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新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推动风光火储输一体化,着力构建风、光、氢能、生物质、地热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装机达到1600万千瓦,产值突破100亿元。
风力发电。坚持科学规划、综合协调、区域控制、合理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发小型风电场,形成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相结合的格局,科学有序推进风能开发。加快推进已核准风电项目建设,推进桑干河沿岸100万千瓦风电建设,探索风能与其他能源互补发电及储能系统示范应用,支持小风电技术和微风电技术,高质量打造晋北风电基地,发展风电营运维修基地。
光伏发电。创新光伏发电开发模式,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鼓励各县(市、区)在建筑面积充裕、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电力负荷较大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充分利用集中连片厂房,大规模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在城乡建筑物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不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探索引进聚光光伏等新型光伏发电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煤沉陷区治理”“太阳能+扶贫”“太阳能+农业生产”“太阳能+城乡能源低碳化”“太阳能+工业碳排放控制”等模式潜力,积极争取国家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
生物质能。大力开发生物质能,以打造全国草牧业发展示范市为契机,坚持分布式开发、用户侧替代、融入环保、梯级利用,推进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积极响应山西省鼓励在设区市、人口规模较大的县级市布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要求,加快在朔州市区和怀仁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国新能源应县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生物液体燃料示范和推广,打造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效率试点示范。
氢能产业。大力发展氢能开发利用,落实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朔州氢能综合开发利用,探索推进电解制氢方式,大力支持低碳硅芯产业园等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余电,进行电解制氢,鼓励全市发电企业探索利用保障小时数以外的电量进行电解制氢,开辟全市能源供给的新渠道。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加强院地合作,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强高效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等技术开发应用,形成氢能提纯-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及整车制造全产业链。
专栏5: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桑干河沿岸100万千瓦风电建设,晋北风光火储输一体化基地、忻朔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平朔1GWh、国能右玉1.3GWh、太钢洛铁81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低碳硅芯产业园、宝武集团等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余电电解制氢项目等。
(二)提质发展陶瓷产业
积极承接陶瓷主产区产业转移,引进国内知名陶瓷企业落户,加快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项目建设,抓好与景德镇重点知名陶瓷企业合作,强化工艺设计、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出台朔州陶瓷地方标准,推动陶瓷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到2025年,全市日用陶瓷产能达到40亿件,中高档产品销售比例达到80%以上,建筑陶瓷产能达到3亿平方米,特种陶瓷产能达到4万吨,全链条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日用陶瓷。以怀仁市金沙滩工业园、云中工业园和新家园工业园等为核心,建设怀仁陶瓷专业小镇,突出“产城融合”理念和“陶瓷文化”主题,形成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陶瓷商务等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启动怀仁市省级日用陶瓷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传承和挖掘黑釉瓷、琉璃瓷以及划花剔花等传统制作技艺,繁荣当地陶瓷艺术创作与交流,开发独具塞上民族特色的图案雕刻和重彩画风格的系列日用陶瓷产品。发展彩瓷与异型瓷,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现有生产白瓷企业增加烤花、注浆成型生产线,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低端产能淘汰力度,鼓励企业提高品质、提升品牌,提高附加值。探索高端定制产品服务,扩大个性化用瓷市场份额。
工业陶瓷。以朔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集中布局化工陶瓷、多孔陶瓷及装置、耐磨陶瓷。利用原料和能源优势,发展耐酸陶瓷、反应塔用填料、催化剂和分子筛等化工陶瓷,发展耐酸、碱腐蚀,能承受高温、高压,自身洁净状态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多孔陶瓷发展。运用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环保装备等科学技术,推进以多孔陶瓷为主要过滤材料环保装备、装置的发展。利用铝矾土资源优势和行业进入壁垒低的特征,承接江苏宜兴、江西萍乡、山东淄博等地区中、高铝瓷球、衬砖、瓷片等产能转移,发展耐磨陶瓷。围绕山西及周边陶瓷产业发展,引进中、高铝瓷托辊生产企业,服务周边市场。
建筑卫生陶瓷。推动怀仁、应县陶瓷工业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陶瓷。按照环保陶瓷的要求,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陶瓷墙地砖和透水砖、高档抛光抛釉和传统仿古砖。加强陶瓷与火力发电、煤炭、建筑产业的融合,推进以轻质建筑陶瓷为主要材料的绿色建筑物的开发,不断提高建筑陶瓷质量。加快利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感应技术等综合高科技成果,提高建筑陶瓷产品的综合功能与实物质量,使其能够满足现代化生活方式。不断创新建筑陶瓷品类与工艺,加强新型陶瓷产品开发。加快山阴循环经济产业园卫生陶瓷集聚区规划建设,稳步发展卫生陶瓷。
陶瓷关联产业。整合建设陶瓷技术服务、营销策划、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专用人才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陶瓷关联服务业。引导社会资本和现有装备企业向商品陶瓷包装、陶瓷机械配件加工方向发展,形成以高端陶瓷生产为核心,以陶瓷培训、陶瓷机械配件生产、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为延伸的陶瓷全产业链发展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陶瓷生产基地。
专栏6:陶瓷产业重点项目
景德镇黑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陶瓷制造项目(日用瓷)、景德镇市皇窑集团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日用瓷)、景德镇创大陶瓷文化有限公司高档骨质瓷生产线项目(日用瓷)、怀仁市恒源瓷业有限公司新建全自动成型生产线技改建设项目、怀仁市雅宸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新建日用陶瓷扩建生产线项目、怀仁市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新建陶瓷生产线三线工程、怀仁市锦泰陶瓷有限公司一期建设日用骨瓷生产线、怀仁市盛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新建二线项目、怀仁市永祥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全自动酒店瓷生产线三期工程、应县富彩陶瓷有限公司生产一线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应县天顺陶瓷有限公司陶瓷生产线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应县顺鑫陶瓷有限公司陶瓷生产线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应县天美瓷业有限责任公司陶瓷生产线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朔州恒锐达建陶有限公司技改扩建年产1100万平方米内墙砖生产线(建筑瓷)、怀仁市鑫瑞源建材有限公司新建高档彩瓦、地板砖、环保海绵砖生产线项目(建筑瓷)、应县博达瓷业有限公司智能马桶陶瓷体项目(卫浴瓷)等。
(三)全面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以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牵引,突出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主题特色定位,以文化深度体验游、工业旅游、康养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品牌化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塞上风情旅游目的地和北方知名的生态康养避暑旅游胜地。力争到2025年,旅游综合总收入增幅年均达到13%-15%。
文化旅游。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挖掘厚重的长城文化、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避暑环境“三大优势”,抓好朔州老城(崇福寺)景区品质提升、桑干河生态经济带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提档升级“四大工程”,打造右玉红色文化、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广武长城、西口古道、安太堡露天煤矿、峙峪猎马人、崇福寺、金沙滩、神头湿地、玉龙赛马“十张文旅名片”,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城市购物游、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自驾车房车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景区、旅游综合体、文旅小镇。构建“文旅+”产业融合体系,把朔州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塞上风情旅游目的地和北方知名的生态康养避暑旅游胜地。
生态康养。坚持绿色转型发展思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鼓励开发温泉养生、森林度假、禅修康养、小杂粮食疗等生态康养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紧密结合,将好空气、好环境、好资源转换成好商机。大力支持发展休闲避暑旅游,以全域旅游创建、长城旅游板块建设为依托,发展植入特色化康养产业,对旅游人群实行标准化康养服务,包装不同产品、服务不同人群,打造绿色朔州康养名片。以“人文之河、生态之河、产业之河、景观之河”为目标,依托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怀仁口泉河国家湿地公园、山阴桑干河湿地公园以及古村落资源,对桑干河生态长廊实行全域规划、全域统筹,延长桑干河流域“生态+”康养产业链。
(四)稳步发展储能产业
立足能源大市的实际,加快推进储能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谋划布局“光储充换一体化”“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农牧光互补一体化”等产业示范项目。到2025年,力争储能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产值突破100亿元。
“新能源+储能”产业。积极推进储能电站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电动车充电网络和储能网络建设,加快推动纯电动重卡、装载机项目,在建成全国首家公路换电站的基础上,力争五年内投放2万辆纯电动重卡、建设换电站100座。鼓励探索和推广储能技术跨领域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安全、更智能的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储电、蓄热、蓄冷、储氢相结合的多能互补项目示范项目建设,为实现从能源大市向能源强市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深化能源互联网试点市建设。依托城市能源互联网中心、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储能分院、储能技术与装备工程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中心平台及能源数据中心,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谋划布局、落地实施一批产业示范项目,争创能源互联网建设示范区。选择200家企业开展能源互联网局域网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构建“风光火储”多源互补、“源网荷储”协调高效的“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以专用充电桩为主体、公共充电桩为辅助、城际高速公路快速充电桩为补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建设电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网数字化基础平台、电网统一物联平台、智慧综合能源等平台,推动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储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五)加快发展医药产业
聚焦现代中药、创新药、原料药和仿制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怀仁医药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依托重点医药企业,承接京津冀医药产业转移,打造产业优势突出、品种门类齐全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建设晋北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值突破100亿元。
现代中药。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强对黄芪、柴胡、板蓝根、白芍等优势药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培育做大现代中成药。挖掘地道中药材发展潜力,借助当前植物药及植物提取物市场快速扩张的有利时机,加强中药种植资源保护,加大种植基地和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优势品种质量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整合,培育集科研、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
化学制药和生物医药。依托怀仁医药工业园,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药品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引进人才和技术,共建研发平台,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医药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主动承接京津冀等地医药类企业外迁项目,发展高端绿色化学原料药生产、医药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包装等产业,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力争培育1-2家上市企业。积极引进和承接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和项目,支持原料药企业与制剂企业间的上下游联动,推动发展缓释、靶向、长效新型制剂。鼓励专利仿制和新药创新,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化学药物。大力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怀仁医药化产业园建设院士工作站、生物医药创新实验中心、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跨区域创新合作。
大健康产业。延伸医药产业发展链条,充分利用市场对大健康产品及服务需求增长的有利机遇,鼓励支持大健康产业质量提升,形成我市医药工业新的增长极。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的保健食品、营养品、特色化妆品、纯中药洗护日用品等延伸产品,开拓市场空间。开展沙棘维生素、脂肪酸、植物固醇、生物碱、黄酮及多酚等有益活性物质高纯度提取技术研究,推进沙棘系列产品开发。围绕玫瑰开展深加工产品开发,发展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玫瑰纯露、玫瑰精油、玫瑰花粉膜等系列健康保健产品。大力发展健康中医药、文旅养生、健康食用品、体育健身等大健康产业新业态,形成“医、养、食、健”大健康全产业链。
专栏7: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山西仁昊气体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医用气体[氧(液态)]、液氧、液氮、液氩空分及深冷装备制造项目、山西智微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生物医药分离纯化材料厂建设项目、山西吉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空心植物胶囊生产项目、山西华元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仿制药技术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山西金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15000吨中药饮片智能制造项目、山西安瑞药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00吨吉西他滨T6、T8、500吨二氟溴乙酸乙酯生产线、7050T医药中间体生产线项目、山西德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精细化工中间体项目、山西中大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00公斤医用植物雌激素项目、怀仁市云领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新建年产500吨溴代沙坦联苯、年产1000吨联苯醇生产线建设项目、怀仁市德尔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金属涂胶板及医疗器械类板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怀仁县森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新建保洁纸尿裤、湿巾系列卫生用品生产线项目、山西诺成制药有限公司原料药生产项目(二期)等。
(六)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产业
抓住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和“北肉”交易平台政策机遇,依托我市牛羊、杂粮、乳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聚焦精深加工环节,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思路,以拳头产品为内核,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标准和品牌为引领,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重点推动优质肉羊、优质玉米、优质奶源、优质牧草、优质杂粮、优质蔬果“六大基地”,力争到2025年,努力形成百亿元乳业、百亿元肉业、五十亿元粮油、五十亿元蔬果“四条全产业链”,其中全市食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乳业和肉业精深加工。突出发展牛、羊、草三大产业,实施草业发展、奶业提升、肉羊业扩量提质等工程,促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百亿级乳业和肉业产业链。加快现代化奶牛园区改造升级,力争到“十四五”末达到200个,促进牧草种植、饲料加工、良种奶牛繁育、全品类乳制品加工、新品研发等全产业链发展。以“北肉”平台和每年一届山西·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为契机,以“怀仁羔羊肉”和“右玉羊肉”品牌建设为核心,推进肉羊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建设百万头生猪产业化基地和山西北肉出口平台朔州肉业基地。
粮油果蔬精深加工。瞄准发展100万亩优质杂粮、100万亩优质高蛋白玉米、10万亩设施农业、120万吨果蔬,支持企业建设胡麻生产基地,开发亚麻籽油、亚麻籽蛋白等产品。支持企业建设功能性杂粮生产基地,推进杂粮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开发杂粮饼干、杂粮挂面、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重点开发绿豆、荞麦、燕麦、藜麦、富硒小米等功能食品。支持企业开发功能性沙棘、枸杞等产品。支持企业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推动传统酿造工艺向现代化酿品工业生产转型,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酿品品牌影响力。
药茶。围绕“芽”“叶”“花”“根”“籽”,重点发展枸杞芽茶、沙棘叶茶、黄芩叶茶、文冠果叶茶、连翘叶茶、蒲公英茶、苦菜叶茶、玫瑰花茶、苦荞籽茶、藜麦籽茶等系列产品。支持枸杞芽茶、沙棘叶茶、文冠果叶茶、蒲公英茶、连翘叶茶、黄芩叶茶、玫瑰花茶、黄芪系列茶、苦荞茶等药茶产品发展,培育一批药茶骨干企业。合理布局发展特色种植,加大药茶基地建设力度,培育新品种、大品种,加大对枸杞、黄芪、黄芩、连翘、文冠果、沙棘、苦荞、玫瑰等产业的专项扶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药食同源产品。
专栏8:食品加工业重点项目
南洋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养殖屠宰加工项目、青岛同黄芮农业科技集团功能食品项目、山西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富硒羊奶粉生产线技改扩建、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有限公司黄芪系列保健酒、右玉县图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绿色农业全季量产升级改造扩建项目、山西中大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亚麻籽全营养野战供膳能量食品项目、山西中大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年产50000吨一级亚麻籽烹饪油项目、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5000吨沙棘果二期项目等。
(七)谋划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着眼未来形成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的基本定位,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推动未来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积极引进能源领域高端科研机构,加快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大对低能耗、低成本、规模化碳捕集技术研发攻关,围绕光/电驱动CO2还原制备燃料、光/电驱动N2还原合成氨、利用水作为氧源和氢源光/电驱动有机底物氧化与还原制备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培育能源未来产业。把握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的制高点,积极布局跟进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能力为重点的网络安全产业,培育未来数字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融合和提升,推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对接山西虚拟现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内外研发机构,推进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与衍生。积极培育区块链技术骨干企业,试点研发创新及产业应用场景。
十、完善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和指标顺利完成。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建立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的工作模式,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工作。建立朔州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指导作用。加强全市新兴产业的监测分析,发布新兴产业政策信息,引导、促进新兴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健全项目落地支撑
紧盯产业政策动向和重大产业项目,建立全市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储备库。创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建设用地用途归类方式,创新重点项目用地跟踪服务机制,对重大工业项目优先给予建设用地保障。建立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优化重大投资项目协调推进、建设管理全流程服务体系,开通绿色通道,实行项目全程代办制,提供审批“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确保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并尽快投产。
(三)强化市场主体倍增
引深“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围绕硅芯、碳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陶瓷、新能源、文化旅游、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推动市场主体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推动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做优做强,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对现有工业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鼓励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强化规上工业企业源头培育,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夯实规上企业数量增长基础。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措施,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责任考核,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打造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培育“小升规”企业力度,精心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加快成长。
(四)推动产业载体建设
充分发挥开发区主战场作用,推进各类工业园区整合,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聚集创新要素,推动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综合性园区转变。扎实做好开发区“四至”范围核定、土地收储、标准化厂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真正实现项目熟地供应、企业拎包入驻。加快推进“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和“九通一平”,通过运用国债、PPP等途径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运营。全力推动开发区做大做强,在年度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面开展管运分离试点改革,建立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团队,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改革,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以“整体外包”、“特许经营”等形式,委托开展“园中园”的设计、建设、招商、运营和维护。
(五)加大人才引进培育
以建设“12大基地”为载体,贯彻落实《关于朔州市深化省校合作的工作方案》及建设配套实施方案,建立市校定期互访交流和对接合作机制,推动市校、校企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创新平台,落地产业项目,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贯彻落实《朔州市创新人才发展二十五条》《关于支持山西工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举措》等一系列人才引育政策,持续优化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设立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倍增计划,积极引导朔州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落实引进人才的相关配套设施。发挥山西工学院、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优势,加强与知名院校的长期合作,推动建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举办二级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国内发达地区建立朔州人才引进平台,突出实用适用导向,通过“靶向引才”“以才引才”“组团式引才”等方式,大力引进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人才及其团队。开展人才服务质效提升行动,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解决各类人才服务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服务联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精准服务。
(六)强化财政金融扶持
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企业应用供应链金融等数字金融产品,创新投融资渠道与新模式,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问题。积极落实国家、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研究工作。设立朔州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利用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首台套推广、智能制造项目等高端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渠道,鼓励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本文件由朔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读。
来源:招商网络
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4-07-26朔州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3-11-025.2亿项目动工,谷川联行为企业找到“新家”
2023-05-05朔州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政策
2019-07-04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实施意见
2018-09-27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2018年度朔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计划建议项目的通告
2017-11-02怀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乡河长名单的公告
2017-08-02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通知
2017-07-06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第三批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通知
2017-07-06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第十三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决定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