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招商网络> 正文
本规划根据《朔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重大战略策略的顶层设计,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基础核心、硬支撑与主引擎,是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执行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推动“三大变革”,坚决蹚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这既是对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也是朔州市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朔州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和关键期。必须全面落实、全面推动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朔州市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体现朔州担当、讲好朔州故事,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朔州篇章。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领域坚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立市、稳煤促新”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构建“2+7+N”现代产业体系的总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工业转型项目建设,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动能充足、质量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规模以上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93家,较2015年底259家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1亿元,较2015年的254.9亿元增加166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1073亿元,较2015年的737.6亿元增长45.5%,年均增长7.8%。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预计2800亿元,较2015年2336亿元增加464亿元,增长19.9%。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50户,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可达5%,较2017年增加3个百分点。
煤电支柱产业发展提质换挡。“十三五”期间,我市以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为引领,全面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电力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煤电产业“减优绿”发展成效显著。煤炭产能稳定在2亿吨,2631万吨煤炭低效产能退出市场,先进产能提高到91.6%,累计原煤产量8.5亿吨。电力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实现翻番,累计发电量约1500亿度。淘汰电力落后产能40万千瓦,所有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与节能改造。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快速上升,建成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488.15万千瓦,占全市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416.15万千瓦的34.5%,比重较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包括在建项目在内,全市电力装机容量1861.95万千瓦,“双千万千瓦”级电力外送基地基本建成。
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陶瓷产业由集聚化向集群化蜕变、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全市全链条陶瓷企业达到108户。日用陶瓷产能较2015年增加16.5亿件,增长89%。建成制花、泥料加工、匣体制造等配套企业15户,产业链条逐步完善。部分日用陶瓷滚压、成型、烘干脱模、修坯、擦水、洗坯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改造,为推动陶瓷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煤制合成氨、硝铵,高岭土深加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灰钙材料加工等一批重大碳基钙基材料项目建成投产,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医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以怀仁医药园区为承载,全市在建和已建成医药项目企业共9户,产品涵盖成品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各个领域。食品加工产业加工链由短变长,2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5家。建成6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再到市场流通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以推动企业研发机构、研发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朔州制造向“朔州智造”转变。全市各级各类技术中心达到125户,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0户。陶瓷、医药、食品三个行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现。“十三五”期间,朔州市高度重视绿色环保项目建设,把节能降耗、固废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以粉煤灰综合利用为特色的蒸压砖、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材料产业加快发展,铝型材加工、钢结构制作安装、道路石等装配饰建筑脱颖而出,固废综合利用总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全市工业固废利用量从2000多万吨增加到近3100万吨,利用率由64%提高到73%以上。万元GDP能耗平均下降3.06%。
工业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我市5G建设及应用加快拓展,实现了市中心区5G网络连续覆盖和各县(市、区)重点场景覆盖。持续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全市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达到77%,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91%。智能矿山建设、无人驾驶纯电动宽体车等“两化融合”项目加快推进,平朔公司、平朔矸石电厂、三元炭素、优尊陶瓷、燕京啤酒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全市工业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仍然突出,“一煤独大”问题依然存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层次仍然偏低,除新能源发电产业形成一定集聚效应外,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的现代性、系统性不足。陶瓷行业大而不强,陶瓷产品较为单一,整体宣传不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随着原材料、天然气价格上升,陶瓷产品成本优势明显减弱。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缺少大型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缺少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基础制造水平低,关键基础件缺乏,基础工艺落后,多数企业以维修和配件生产为主。新材料行业产品档次低,以煤矸石烧结砖、粉煤灰蒸压砖、水泥砌块、石膏墙材等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得到快速发展,但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开拓难。医药行业“一小二少三低”问题突出,医药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有0.3%,新产品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整体行业研发投入低、经济效益低、产品出口量低。食品行业附加值较低,企业大多为粗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和包装水平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未形成品牌效应、龙头效应,企业盈利水平低,特别是扶贫类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少,抗风险能力弱。同时地区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产业辐射力不强,科技研发、高端人才不足,地方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国内外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围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国家经济政策重心加快转向战略转型升级模式,新技术、新基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形成,必然带来国内外工业领域分工的深化调整和供应链重构。总体上,在全球产业变革、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在世界工业发展中有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从省内外看,总书记五年来三次亲临山西考察指导,寄予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为全省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部崛起、综改试验、能源革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山西深入实施,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链条化、规模化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对晋北城镇圈向内错位协同提升凝聚力,向外合作融合拓展影响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都对朔州市加速产业迭代变革、构建新的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市域中心城市提供了良好契机,必将有利于朔州深度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在招商引资、产业承接、产业链配套上实现突破,重塑工业竞争新优势。
同时,要认识到,朔州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尚未解决,工业转型任务艰巨。在全国能源重化工业化时代基本结束、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背景下,朔州市工业切入新产业链、供应链的难度逐渐加大,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中高速增长的难度不小,构建现代工业体系、迈向工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创新氛围不浓,发展动力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环保仍面临较大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倍努力。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保障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期间,必须善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工业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开放合作机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广阔市场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内联外引机遇、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借势发展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工业新体系。
第四节 指导思想
综合考虑,朔州市“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以打造“四大高地”为牵引,聚焦“六新”突破,强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牵引,厚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晋北城市圈朔州特色现代工业经济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工业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实现中高速增长,重塑追赶超越新优势,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朔州篇章。
第五节 基本原则
坚持对标一流,统筹推进。对标国内外一流目标,瞄定产业前沿,精准对接市场。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各县(市、区)、朔州经济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有序推进,避免同质化竞争。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形成以朔城区为“中心集聚”、朔城区和平鲁区为“两区一体”、平鲁区和山阴县为“两翼支撑”的三地互联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市场主导,政企互动。牢固树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理念,正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产业分工,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按市场规律发展产业或主动融入产业链分工。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完善要素配置,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把重点放在抓创新、转动能、补短板、提质量上,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坚持创新驱动,变革领跑。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围绕“六新”集聚创新要素,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一代科技上超前布局、抢占先机,提高和巩固优势产业竞争实力,推进换道领跑。
坚持两侧协同,五链耦合。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坚持系统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健全制度链,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产业生态。
坚持开放合作,差异发展。把开放合作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立足京津冀,对接长三角、大湾区,携手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实施精准招商,创新开展电价招商、以商招商、链长招商、小分队招商,精准对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引进培育相对完整的主导产业链。加强与大同产业差异化协同化配套化合作,合力提升晋北城镇圈产业发展能级。
第六节 战略定位
“十四五”期间,朔州市工业要聚焦转型综改示范和能源革命创新两大重点,稳步提升能源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陶瓷、医药、高新产业等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全力建设工业“五大基地”,为全市“四大高地”提供坚强支撑,构建工业经济发展新体系,拓展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能耗双控为核心,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绿色低碳技术和推广应用等重点领域攻坚,开展微藻、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等减排项目示范。以建设“双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为目标,加快新能源发电布局,提升新能源装机比重。积极开展煤电一体化、“风光火储输”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煤电产业互动、企业双赢,进一步提高外送电能力。以5G通信、先进控制技术为牵引推进智能煤矿建设,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提高先进产能占比,加快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
——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坚决扛起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国家使命,以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为平台,建设开放共赢的合作体系。全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渣、化工渣等利用水平,研发粉煤灰制建材和高端替代品、煤矸石材料和陶瓷、脱硫石膏制建材等产业产品,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
——山西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新能源产业优势和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向中上游产业延伸,以创建“全国重卡换电试点市”为契机,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光伏装备、储能装备、重卡装备、智能装备产业,推进煤电装备生产维修和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特种机器人、光伏组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山西新材料加工制造基地。以朔州市开发区重点园区为承载,重点围绕碳基新材料、钙基新材料、固废新材料,布局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开发碳复合材料、纳米碳酸钙等新材料,重点突破煤系高岭土、煤矸石制备石油催化剂等领域技术研发和项目落地转化,大力发展装配建材和绿色建材。紧盯“卡脖子”关键技术,实施集中攻关,发展低成本高性能煤基电容炭、碳化硅/多孔炭等前沿煤基新型碳材料,着力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向特种材料转变。
——山西新兴产业培育基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高端陶瓷、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信创产业、半导体材料等产业,率先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持续推动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七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要深刻理解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是转型综改的纵向主轴的内涵,积极促进国家和省市工业战略和项目在朔州落地,建设多元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工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煤电一体化、“风光火储输”一体化稳步发展,电价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五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工业产业集约、集中、集群发展态势不断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700户左右,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在稳定煤电产业基础上,坚持以增量拉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低碳硅芯、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高端陶瓷、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潜力产业加快形成,多元支撑工业增长的格局更加稳固。到2025年,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保持全覆盖,培育一批转型质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拥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占比达到21%。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稳步增长,到2025年分别达到20户、13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六新”“三化”展现新作为。全市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5G建设保持全国先进水平,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56%,新基建水平快速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新技术支撑有力。新材料、新装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新产品数量显著增加,新业态方兴未艾。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融合,全面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主要指标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基本建成智慧工业经济形态。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培育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工业经济“金”“新”“绿”的含量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得到夯实,绿色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完成国家和省约束指标。
——发展质量效率动力提高。主要行业盈利水平达到同业先进水平,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出能耗持续下降。创建一批工业著名企业,“朔州智造”品牌凸显,质量、效率、动力等“三大变革”快速推进,竞争优势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专栏1:“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实际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5年
1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户)
293
700
15.6%
预期性
2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7.8
gt;42
-
预期性
3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
-
18
4
新材料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新材料】
-
13%
-
预期性
5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亿元)【新装备】
1.1
8.5
50.5%
预期性
6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年均增速(%)【新产品】
-
-
12%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新业态】
-
2
-
预期性
8
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20
-
预期性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预期性
10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73
75
-
约束性
第二章聚焦“六新”突破,厚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 “六新”作为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把工作的注意力、发展的着重点、资源配置都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来,在全省“六新”突破攻坚战、决胜战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厚植发展动力,提升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第一节 夯实新基建工业基础
加快新基建布局和建设进度,更好发挥其对新经济、新动能的先行引导作用。紧密衔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科学部署5G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煤矿企业将5G技术、远程操控系统引入智能煤矿建设,推动煤矿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效益。由点到面、梯次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深度运用于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夯实工业基础。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智能监控、网格化大气环境监控、水环境监测。圆满完成全市5G基站建设提速工程任务,培育高端陶瓷、碳基新材料等1-2个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个市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10个典型应用项目。
专栏2:“十四五”新基建重点工程
5G网络建设完善工程。推进5G共建共享,强化4G/5G协同。
大数据中心建设重大项目。右玉·晋西北云大数据中心、应县交通大数据监管中心建设项目等。
5G智慧应用重大项目。三元炭素制品生产线智能化+MES信息化创新改造项、山西德润现代科技物流园项目、朔州市经济开发区矿区换电模式下的无人驾驶纯电动宽体车充电项目、朔州市经济开发区智能化矿山项目等。
第二节实施新技术“局部领跑”战略
把技术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山西工学院为龙头,联合相关高校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在支撑区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潜力产业培育的重大技术需求方面集中攻关,实施“细分突破”,实现“局部领跑”战略,每年组织实施1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瞄准重点产业集群的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新材料、高端陶瓷、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方面技术瓶颈,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力度,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全市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拓展空间好的企业进行帮扶,推动所有规上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实质性开展研发项目立项,列支研发经费,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强应用型研究,注重从应用端发力,聚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需求,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新技术,加快区块链等最新前沿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支持北大工学院—朔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建设,推动重点企业与省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合作体系。加快引进吸收适用关键技术,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推进技术交流、成果转化。
第三节 实现新材料新装备细分领域突破
围绕新材料新装备等重大需求,紧抓政策机遇,发挥我市在新材料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转变。加快发展粉煤灰综合利用、超微细高岭土功能材料、碳纤维、锂离子负极、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稳步推进前沿新材料发展。强力推进一批新材料项目尽早落地,快速形成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储能材料和技术,千方百计降低电价、减少弃光弃风现象。加快发展高端陶瓷产业,努力向航空航天、耐高温材料、特种材料等尖端领域迈进。牢固树立“不怕没有就怕不起步”的思想,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依托现有煤炭、电力产业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大型露天煤炭开采设备和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机组研发。加快推动特种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矿山汽车产业发展。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新产品新业态
加快新产品研发、转化、制造,致力于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高端日用陶瓷、矿井安全设备、煤矸石制超细高岭土、干细胞生物药物、功能食品、保健品、药茶等高新技术产品、专精特新产品,加快发展品牌产品、拳头产品,积极开展新模式新业态试点示范,鼓励、支持和规范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跨界共赢,努力打造一批叫得响、有实力的朔州品牌、朔州制造。致力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研发生产生物医药系列应用产品,引领行业发展。鼓励、支持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为现代工业提供服务支撑。积极推进跨界融合,瞄准“产业数字化”趋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伸拓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跨界融合新业态,实现共赢发展。
第三章坚持“绿色转型”,建设现代工业经济新体系
坚定不移实施“绿色转型”战略,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塑性构建能源和新的支柱产业体系。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研发支撑、园区承载的思路,坚持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以推行“链长制”为抓手,以做强“链主”企业为依托,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稳链,夯实产业链基础,加速推进竞争力强、地域特色明显的本土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链核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瞄准低碳硅芯产业、碳基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煤制烯烃、先进轨道交通和煤机智能制造装备、现代医药和大健康、大数据融合创新等方向攻坚突破,推动煤电产业“由大变优”,促进七大产业“由弱变强”,培育未来产业“由小到大”,加快构建具有朔州特色的现代化工业经济新体系,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第一节 推动两大能源产业“由大变优”
坚定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的政治责任,以建设塞上绿都为目标,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努力打造传统能源绿色化示范城市和新能源发展示范城市。到2025年,煤电传统产业产值1300亿元左右。
(一)煤炭产业。坚持低碳绿色清洁发展,严格按照矿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准入红线,切实统筹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新建矿井全部配套建成井下智能分选系统。积极推广保水开采、煤瓦斯共采技术等绿色开采技术,持续推广110工法等安全采煤工艺,加快生态友好矿区建设。以矿井无人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为目标,引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实施机器换人,建设5G智慧矿山,推动煤炭开采由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打造煤炭无人(少人)智能开采新模式。到2025年,煤炭产能稳定在2亿吨以内,煤炭铁路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抓住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机遇,加快现代煤化工高端多元低碳发展,实施现代煤化工项目,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方向转变。
(二)电力产业。在巩固晋北动力煤优势基础上,加快煤电一体化进程,为资源优势转换为电力优势、成本优势探路领跑。同时,坚持多能并举,促进“风光火储输”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到2025年,全市构建起多能互补的电力发展格局,建成煤电装机16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600万千瓦的“双1600万千瓦”中部电力外送基地。
——火力发电。充分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开展清洁发电技术示范。严格控制自用煤电建设规模,根据电力供需情况,有序推动各类煤电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北岳-天津南”增容工程、“北部电网完善”工程,进一步提高朔州外送电能力和外送电量。统筹晋电外送受端供需状况,合理安排外送煤电项目开发规模和建设时序,优先布局高参数、大容量煤电联营配套电源项目。
——风力发电。充分发挥风能资源优势,加快风能开发利用。以平鲁、右玉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区为重点,推进桑干河沿岸100万千瓦风电建设,加快风电产业集群发展,高质量打造晋北风电基地,发展风电营运维修基地。
——光伏发电。创新光伏发电开发模式,加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光伏发电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引进聚光光伏等新型光伏发电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煤沉陷区治理”“太阳能+扶贫”“太阳能+农业生产”“太阳能+城乡能源低碳化”“太阳能+工业碳排放控制”等模式潜力,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重点推动晋北风光火储输一体化基地、忻朔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推动以光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
——生物质能。大力开发生物质能,以打造全国草牧业发展示范市为契机,坚持分布式开发、用户侧替代、融入环保、梯级利用,推进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加快推进应县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生物液体燃料示范和推广,打造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效率试点示范。积极响应山西省鼓励在设区市、人口规模较大的县级市布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要求,加快在朔州市区和怀仁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储能。立足能源大市的实际,加快推进储能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谋划推动“光储充换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农牧光互补一体化”“源网荷储氢一体化”产业示范项目,推动新能源发电企业配建储能设施。鼓励探索和推广储能技术跨领域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安全、更智能的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储电、蓄热、蓄冷、储氢相结合的多能互补项目示范建设,为实现从能源大市向能源强市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加快推进平鲁150MW/300MWh共享储能、右玉400MW/800MWh独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怀仁120万千瓦抽水蓄能、应县60万千瓦分布式抽水蓄能示范电站、山西华电20兆瓦飞轮储能、朔城区和平鲁区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储能规模力争达到300万千瓦。
第二节 促进七大支柱产业“由弱变强”
立足朔州制造业基础和优势,站在国际国内视角,从产业细分领域入手,按照区域现代产业体系适度系统化模式,以创新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加快培育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七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
(一)低碳硅芯产业。围绕低碳立园、科技引领、硅基材料主导、源网储保障的理念,按照“一园一院一业一网”总体布局,聚焦“金属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消费电子产品”链条,在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坪园区布局建设硅芯产业园。“一园”即打造低碳硅基材料产业园;“一院”即成立硅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引进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人才,专注于硅基材料产业技术攻关、低碳规划、低碳运行;“一业”即布局硅基材料产业链,以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大硅片、集成电路、半导体、光伏组件、高端芯片搭建全产业链,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一网”即依托源、网、荷、储布局能源互联网。园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智慧化、数字化、园林化、社区化规划运营管理服务。通过3年打基础(2022—2024年)、6年立标杆(2025—2030年),力争全市硅芯产业总产值到2025年实现100亿元,2030年实现1000亿元,成为支撑转型的第一支柱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硅基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城与生态智造谷。
(二)高端陶瓷产业。围绕“煤系高岭土等原料-日用瓷、建筑瓷、卫浴瓷-印花设计-包装制造-物流电商等”链条,同时辐射带动发展陶瓷自动化生产装备制造产业,全力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引进或自主研发陶瓷自动化生产设备,推动陶瓷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发挥好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作用,为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专业技能人才。组建陶瓷研究所,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工艺技术研发,挖掘地方陶瓷文化,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建设怀仁陶瓷专业镇,以怀仁市陶瓷核心区为基础,突出“产城融合”理念和“陶瓷文化”主题,形成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陶瓷商务等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专业镇。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建陶瓷行业协会,建设国家级陶瓷产品检测中心、陶瓷交易中心,创建朔州陶瓷品牌,提升朔州陶瓷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引导陶瓷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陶瓷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战略收购等方式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在用电用气上帮助企业节能降耗,争取陶瓷企业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优惠政策,谋划改性甲醇项目替代天然气。加强产业合作,积极承接陶瓷主产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发展建卫陶瓷,鼓励工业陶瓷和功能陶瓷项目开发和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和现有装备企业向商品陶瓷包装、陶瓷机械配件加工方向发展,形成以高端陶瓷生产为核心,以陶瓷培训、陶瓷机械配件生产、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为延伸的陶瓷全产业链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陶瓷生产基地,进一步擦亮“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品牌。到2025年,全市日用陶瓷产能达到40亿件,中高档产品销售比例达到80%以上,建筑陶瓷产能达到3亿平方米,特种陶瓷产能达到4万吨,全链条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新材料产业。按照“创新引领、项目带动、链式布局、园区承载”的发展路径,坚持“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路线,聚焦煤系高岭土材料、合金材料、钙基材料、固废综合利用材料等领域补链、延链、建链、强链,以链式协作的模式加强与大同的产业合作,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尖端技术和产品、抢占国际领先地位,突破一批关键工艺和专用装备、形成自主化能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打造大规模产业化基地,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构建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碳基新材料。加大研发突破示范,促进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积极延伸煤基产业链条,重点依托骨干企业,推进正极材料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开发碳复合材料、针状焦、碳纤维、石墨烯等产品,发展超级电容炭、高性能煤基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空间巨大、前景广阔的新材料产品。
——钙基新材料。围绕“石灰石-硅酸钙、纳米碳酸钙-防腐保温等建筑材料”等链条,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拓展超细钙、金属钙和纳米钙等新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纳米碳酸钙、陶瓷纤维、玻璃纤维、保温材料等产品研发生产,探索发展下游化工、医药、涂料等延伸产业。
——固废新材料。依托北大研发中心、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围绕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三个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重点以超细粉煤灰、粉煤灰制耐火砖、提取金属铝、硅铝合金等高质利用项目为支撑,突破煤系高岭煤矸石制备石油催化剂等领域技术研发和项目落地,推广煤矸石生物利用改良土壤等大规模利用技术,大力发展装配建筑和绿色建材。推进神电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园区、平朔煤矸石发电循环产业区等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煤系高岭土新材料。利用丰富的煤系高岭土资源优势,围绕“煤系高岭土-煅烧高岭土-功能性填料、陶瓷等”“煤系高岭土-莫来石-耐火材料”“煤系高岭土-陶瓷纤维、玻璃纤维-绝热防腐材料”及煤系高岭土制备分子筛、催化剂前驱体等链条,充分释放深加工产能,在怀仁市和朔城区等市县布局高岭土精深加工集中区。发挥煤系高岭土资源产地优势,依托重点项目,打造高岭土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电价、省级技术改造专项支持政策及能耗双控等产业政策,加快新型煅烧工艺开发与关键设备产业化,实施颜料级超微细煅烧煤系高岭土、涂料级超细煅烧高岭土开发项目,实现产品由低端填料级向超微细高岭土功能性新材料的转变,加大煅烧高岭土改性研发,引导企业生产塑料、橡胶和电缆用高岭土。牢牢抓住军民结合战略机遇期,发展作为原子反应堆、喷气式飞机和火箭中的燃烧室、喷咀等耐高温复合材料锻烧高岭土。严格工艺与环保标准,切实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干法、气流粉碎等破碎技术,提高破碎效率。鼓励企业使用回转窑等高性能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建设联合车间,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粉尘污染。发挥省重点实验室作用,争取列入国家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同步发挥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优势,推进全市高岭土材料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瞄准产业链中游的医药、化工、国防、工业陶瓷等领域,强化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高岭土产业向规模化、技术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属材料。按照“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思路,围绕“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铝型材、铝合金装备”“铬铁、硅铁、锰铁等铁合金”等链条,加快推动基础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依托重大项目,打造不锈钢重要原料基地,成为不锈钢行业的低碳绿色制造典范,助力朔州低碳转型和经济提升。依托重点企业积极开发多品种氧化铝、铝基新材料。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围绕铝从初端到终端产品链条,布局铝材深加工项目,延伸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制造加工链条,发展航空用铝合金、镁合金等航空新材料,培育开发新型铝合金产品,打造铝工业产业链。
(四)现代化工产业。根据山西省政府《关于促进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以长治、阳泉、朔州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规模化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以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氢能三大板块,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改造,形成以资源利用多元化、产品结构精细化、技术结构现代化、经营管理全球化、发展体系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化工产业。按照生态优先、有序开发、规范发展的要求,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推进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应用先进煤气化技术重点改造传统甲醇、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的干法熄焦、焦炉气利用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装置。培育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煤制烯烃、乙二醇、聚酯类新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全市煤化工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耗能污染向环境友好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根据山西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试点意见》精神,基于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技术特点,重点在朔州等晋北低阶煤资源富集区域开展试点工作。我市以300MW机组低热值煤热解燃烧分级利用示范项目、300万吨/年低阶煤分级分质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100万吨/年低阶煤分质利用示范项目等为依托,加快推动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重点试点建设。
——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以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为依托,以朔州市平鲁区朝阳新材料工业园区为承载,充分利用全市煤、电、化、水、新能源一体化优势,大力发展煤制烯烃、乙二醇、聚酯类新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低碳、绿色循环产业示范,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提升煤炭附加值。同时,以该项目为示范,探索谋划布局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项目。推动形成220万吨/年甲醇、10万吨/年PPC、20万吨/年聚丙烯、30万吨/年聚醚多元醇、40万吨/年聚乙烯、10亿标准立方米甲烷气等上下游高端化、多元化产品规模。
——氢能。大力发展氢能开发利用,落实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朔州氢能综合开发利用,探索推进电解制氢方式,大力支持低碳硅芯产业园等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余电,进行电解制氢,鼓励全市发电企业探索利用保障小时数以外的电量进行电解制氢,开辟全市能源供给的新渠道。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加强院地合作,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强高效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等技术开发应用,形成氢能提纯-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及整车制造全产业链。
(五)食品加工业。围绕“肉羊养殖、饲草种植-羊肉加工-肉、熟食等羊肉制品”“奶牛养殖、饲草种植-牛奶加工-鲜奶、酸奶、奶粉等奶制品”及“小杂粮种植-小杂粮深加工-食用油、燕麦片、米、面等小杂粮制品”等链条,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八大工程,探索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朔州路径”,着力布局乳品、肉制品、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支持重点食品企业做精做细,打造富有朔州特色、充满活力的全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到2025年,食品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乳制品。以乳品加工为方向,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延伸奶业产业链条,促进饲料加工、全品类乳制品加工、新品研发等全产业链发展。
——肉制品。以“右玉羊肉”“怀仁羔羊肉”品牌建设为核心,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形成饲草种植加工、屠宰分割、熟食加工、羊绒皮草加工、肠衣加工、有机肥加工等完整的全循环产业链条。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建设百万头生猪产业化基地和山西北肉出口平台朔州肉业基地。
——杂粮深加工。实施杂粮产业振兴战略,以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为重点,大力发展小杂粮精深加工,扶持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融合好、经济社会效益优、辐射带动范围广的龙头示范企业,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纯小杂粮种植基地。
——药茶。围绕“芽”“叶”“花”“根”“籽”,重点发展枸杞芽茶、沙棘叶茶、黄芩叶茶、文冠果叶茶、连翘叶茶、蒲公英茶、苦菜叶茶、玫瑰花茶、苦荞籽茶、藜麦籽茶等系列产品。支持枸杞芽茶、沙棘叶茶、文冠果叶茶、蒲公英茶、连翘叶茶、黄芩叶茶、玫瑰花茶、黄芪系列茶、苦荞茶等药茶产品发展,培育一批药茶骨干企业。合理布局发展特色种植,加大药茶基地建设力度,培育新品种、大品种,加大对枸杞、黄芪、黄芩、连翘、文冠果、沙棘、苦荞、玫瑰等产业的专项扶持,重点推动院校合作筹建药茶研究院,规划建设药茶加工物流园区,培育一批药茶骨干企业和品牌,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药食同源产品。
(六)装备制造业。围绕“风电塔筒-轴承、电控-风力发电机-风机叶片”“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平衡组件-光伏组件”“煤机装备维修-煤机配件再制造-煤机装备研发生产-智能煤机装备研发生产”“电池材料-电池装备-新能源矿用重卡”等链条,强化与大同的产业协同配套,以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为导向,以创建“全国重卡换电试点市”为契机,大力发展煤机装备、储能装备、重卡装备、智能装备产业,在能源装备制造、矿山装备再制造、电动重卡、综采零部件、马达启动器、光伏组件等重点细分领域突破,大力扶持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建立配套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合力培育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煤机装备。以大型露天煤炭开采等高端矿用装备制造为方向,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学研协同,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煤机成套设备技术改造,推动整机制造应用,重点开发高端液压支架、短壁采煤机、煤巷钻装锚机、矿用架空乘人装置、矿井提升运输设备、煤炭洗选设备、煤矿安全设备等采煤装备系列产品。发展制造维修服务,打造煤机再制造基地。
——储能装备。发挥我市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氢气等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向中上游产业延伸,与中央、省属大型国有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促进风电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制造业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推动纯电动重卡、装载机项目,在建成全国首家公路换电站的基础上,力争五年内投放2万辆纯电动重卡、建设换电站100座。
——重卡装备。依托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协同,大力推进新能源矿山汽车产业发展。发挥我市电动重卡、马达启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环节的优势地位,加快建设以整车制造、关键部件配套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智能装备。加快探索发展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朔州煤炭救灾、瓦斯和粉尘巡检机器人、采掘机器人、专业辅助等机器人。
(七)医药产业。深入挖掘现代医药发展潜力,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围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化学药制剂等”链条,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加强与大同医药产业的深度合作,以接链补环、组团培育的模式,合力打造以原料药精深加工、新药创制、仿制药生产为主的原料药及制剂全产业链集群。依托怀仁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园区,打造晋北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现代中药。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强对黄芪、枸杞、连翘、文冠果、苦参、柴胡、板蓝根、白芍等优势药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培育做大现代中成药。充分发挥现有2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药品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加大中成药研发力度,大力发展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医药产品,提升医药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实施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立足资源禀赋,加大党参、黄芩、黄芪、柴胡、金银花、板蓝根、甘草、玫瑰、白芍、薰衣草等中药材种植,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产、供、销、加”一条龙式的完整中药材产业链。
——化学制药和生物医药。依托怀仁医药工业园,创新园区土地、税收、招商等政策机制,加大招商力度,主动承接京津冀等地医药类企业外迁项目,发展高端绿色化学原料药生产、医药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包装等产业。围绕重点核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吸收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建设产业技术联盟,搭建技术合作平台,创优合作机制,开展药品研发及产业化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创新效率,努力打造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形成以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打造晋北最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承接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强与北京及津冀跨区域产业协作,承接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转移。大力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怀仁医药化产业园建设院士工作站、生物医药创新实验中心、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跨区域创新合作。
专栏3:“十四五”七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硅芯产业重点项目。朔州光福科技公司光伏组件产业链项目、北京永昌寰宇投资有限公司12吋功率器件IDM制造、晋楚三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建设项目、朔州市智碳计算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能源和碳计算中心、朔州联风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气体生产回收提纯再利用”项目、武汉东立集团光伏电子有限公司高纯多晶硅项目、日本念持资本株式会社半导体晶圆项目、山东国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碳化硅项目、晋芯基业科技有限公司300mm(12英寸)芯片级硅基长晶炉项目、海泰新能源朔州有限公司海泰新能源光伏二期项目、中煤平朔集团中煤平朔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
高端陶瓷产业重点项目。怀仁市恒源瓷业有限公司新建全自动成型生产线技改建设项目、怀仁市雅宸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新建日用陶瓷扩建生产线项目、怀仁市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新建陶瓷生产线三线工程、怀仁市锦泰陶瓷有限公司一期建设日用骨瓷生产线项目、应县年产800万平方米高档仿古高档地板装生产线项目、应县年产2400万平方米高档墙地砖生产线项目、应县正东陶瓷投资0.4亿元的日用瓷全自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等。
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山西三元炭素热塑成型碳碳复合材料项目、益民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生物质新材料项目、山西超牌煅烧高岭土有限公司10万吨功能型高岭土生产线项目、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颜料级煅烧煤系煅烧高岭土示范工程和5000吨无机超微粉示范工程项目、朔能铝硅公司建设60万吨/年铝深加工项目等。
现代化工产业重点项目。普勤清洁能源公司300MW机组低热值煤热解燃烧分级利用示范项目、朔州市新耀洁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0万吨/年低阶煤分级分质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山阴县锦晔清洁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吨/年低阶煤分质利用示范项目、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山西玉龙格兰特化工有限公司乙撑胺装置技改为年产5000吨40%甲基肼和4300吨吡唑酸项目、山西玉龙化工有限公司甲基肼二期项目综合车间技改为年产5000吨2-氯-5-氯甲基噻唑、3000吨噻虫嗪、2000吨噻虫胺项目等。
食品加工业重点项目。怀仁市现代肉羊产业园项目、应县新大象年屠宰3000万只肉鸡建设项目、应县世贸园肉牛屠宰升级改造项目、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5000吨沙棘果综合利用二期项目、山西中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扩建年产50000吨一级亚麻籽烹饪油项目、朔州市三晋酒业有限公司白酒生产技改项目、山西晋北藜麦开发有限公司新建藜麦醋、藜麦黄酒生产线项目、朔州红星农业、朔城区雅莉达、右玉塞上绿洲、山西爱硒力等药茶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等。
高端装备重点项目。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平方米全氟离子膜生产建设项目、中国宝武太钢集团碳减排工程朔州绿电氢铬基合金绿色低碳项目、山西中泰特种机器人有限公司中信重工开诚特种机器人(朔州)产业基地项目、山西锐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化制造及再制造、朔州市华朔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锂电池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朔州金华实业有限公司煤机装备智能化及再制造项目、山西维科机械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和煤机设备制造、维修及智能型数字矿山建设方案电子元件制造项目、一道新能源科技(朔州)有限公司高效光伏组件生产项目、中电投电动重卡项目、平鲁区新能源重型卡车和储能工厂项目等。
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山西华元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仿制药技术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山西金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15000吨中药饮片智能制造项目、山西智微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生物医药分离纯化材料厂建设项目、山西安瑞药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00吨吉西他滨T6、T8、500吨二氟溴乙酸乙酯生产线、7050T医药中间体生产线项目、山西塞北神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山西吉呈生物空心植物胶囊扩建项目等。
第三节 培育三大未来产业“由小到大”
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洞察全球产业变革态势,以促进转型发展为核心,着眼未来15到30年形成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的基本定位,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信创产业等等领域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实现未来产业 “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由小到大”。 到2025年,未来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
(一)数字经济。加快布局全市数据中心和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全市大数据发展。着力提高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推动5G站址规划和基站建设,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着力强化政策规划引导,扩大开放合作,提升数字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推动大数据在政务服务、能源、交通、旅游、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不断深入,深化大数据融合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带动大数据企业落户,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在重点行业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到2025年,大数据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一批数据中心,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平台全面建成,示范应用成效显现,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二)人工智能。围绕“机器代人”弥补人力资本不足短板,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着重从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推广应用、数据治理等方面发力,加快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等自动化装备与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增材制造(3D打印)为发展重点,积极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促进管理、生产、决策的全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应用,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三)信创产业。积极对接山西虚拟现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内外研发机构,推进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与衍生,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促进真实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形成交叉现实,拓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的技术应用。积极培育区块链技术骨干企业,试点研发创新及产业应用场景。围绕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信用等重点领域,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行业数据交易、监管安全以及融合应用效果。到2025年,信创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第四章突出“三化牵引”,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融合,全面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三化牵引”水平,做大增量,盘活存量,加快动能转换,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第一节 加快推进三个融合
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融合创新、产业优化,面向需求、强化应用,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基本原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改造”。加快煤炭、电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两化深度融合步伐,突出园区在两化深度融合方面的示范作用,在重点骨干企业示范应用虚拟仿真、数字模型、平台集成、协同研发等新型工业设计模式,实现创新过程智能化,提升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务电子化六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工艺应用、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运用“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推进信息化提升改造。鼓励中小企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支持中小企业自愿选择应用工业云提供的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化系统,带动企业以较少的投资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进工业和服务业融合。顺应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延伸产业链条和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速产业从技术到产品、业务、市场的融合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搭建起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助推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以提高制造业科技信息化水平为导向,以加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为目的,改变以往制造业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式,重视服务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生产中所需的服务资源的投入比重。建设制造业服务化示范区。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为重点,以各开发区为依托,强化工业的辐射渗透作用,促进工业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逐渐提高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推动制造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端延伸,加快制造和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按照全市功能区布局和城镇化发展框架,坚持“产城融合,集聚发展,专业分区,宜业宜居”原则,加快工业经济和城镇布局、开发区布局、土地综合利用布局相衔接,全面梳解城企关系,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和经济转型繁荣城镇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县域工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按照县(市、区)各自的资源禀赋、城镇功能定位,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第二节 推动企业三大变革
推动规上工业数量和规模变革。对现有工业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强化规上工业企业源头培育,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实现规上企业倍增。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00家,其中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家。
推动工业经济结构和质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措施,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责任考核,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打造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推动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变革。打造支撑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企业方阵,着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培育“小升规”企业力度,“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培育“小升规”企业30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0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户,精心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加快成长,全面提升企业效益。
第三节 焕发三大主体活力
发挥国企主力军作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更大力度推进“腾笼换鸟”,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把提高企业素质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实施国有企业振兴计划,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现代化,提高国有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培育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推动大型国有企业开放股权,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
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旗帜鲜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全面落实省、市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我市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意见“30条”,对民营企业的好项目给予支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对标提升行动,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大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壮大发展规模。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扶持专业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制度,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行业“小巨人”。
推动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持续实施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举行瞪羚企业认定培育行动,大力推进“小升规”。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市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构建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集群产业联盟建设,推动联盟内企业实现销售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布局协同、对外合作协同、管理协同、人才协同。积极探索将创业投资、创业指导等高端增值服务与传统孵化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市场化的孵化加速服务模式,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三级孵化加速体系,助力创业创新企业实现三级跳跃发展。
第四节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补短板、锻长板,大力推进稳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内循环,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集群,坚持系统论,围绕产业链,布局项目链,配置创新链,完善供应链,健全要素链,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产业生态。持续开工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占领产业链高端、辐射带动力强的标志性项目,发挥项目对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支撑作用。
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加强和“一带一路”国家联系。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成员,加强和长三角、大湾区经济联系,加快和晋陕蒙、呼包鄂榆、乌大张等城市圈、经济圈互补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强化产业链共性设施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培育嵌入国内外制造业供应链的“杀手锏”产品。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打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集聚区、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发展高地。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重点围绕煤电、陶瓷、食品加工等产业链,以链条式产业集群为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煤炭产业向材料领域、制造领域延伸,促进陶瓷企业强化分工协作、全链条共赢发展,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种养基地—深度加工—物流销售和辅助材料链条化发展。建立产业链链长制,谋划产业循环半径、产业链循环图和产业链地图,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围绕产业链拓展配置供应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链条,打造全产业一体化链式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市内需求,聚焦基本消费品、大宗消费商品、装备材料工业用品,有效完善供应链、补齐产业链,强化下游产品、终端产品、消费产品供给,最大限度实现朔材朔用、朔用朔材,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加快完善供应链,提升保障产业安全能力。聚焦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提升产品稳定供应水平。实施进口产品替代工程,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和关键先进技术产业化,储备和研发一批能够替代进口的关键领域高新产品。促进金融保险、物流运力等生产性服务业保障力度。建立产业供应链安全预警机制,定期分析评估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供应保障问题。
第五节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推进生产要素集聚。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为指导,充分发挥开发区主战场作用,根据各县(市、区)、开发区各自基础和优势,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理顺开发区与县(市、区)的职责,加大市县财政开发区基建投入,为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提供平台。结合各开发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会展招商、股权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放松招商门槛,努力促成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持续做好土地收储、征地拆迁、“九通一平”等工作,真正变“生地”为“熟地”“标准地”,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园区给排水、供电、供气、干线道路、通信及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加快环保配套设施建设。针对项目在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加快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产业集群。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从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等环节,强化要素保障和资金扶持,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
创新项目服务机制。建立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库,对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实现梯次发展。落实完善转型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强化项目管理,明确重大项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加强跟踪协调,按照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增减的机制进行动态管理。加大项目服务力度,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和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全程狠抓项目的开工、建设速度和投资额完成。强化项目综合管理,提前做好电、气、水、地、路等保障规划,加强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服务。创新项目扶持方式,用好专项扶持资金,对创新性强、市场空间大、列入重点推进范围的新兴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积极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针对产业短板、企业需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招大引新,招专引尖。紧紧抓住装备工业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结构调整、产业市场细分的机遇,组织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省内空白项目、配套产业链延伸、新产品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积极争取京津冀产业圈,长江三角产业带、珠三角产业带的优势产业资源向我市转移,探索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六节 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工程,探索建立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机制。支持煤化工、陶瓷、大数据等企业以环保节能为主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领跑者”制度,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构建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改造。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行业准入规范条件,继续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退出,探索推进产能置换、转型升级、兼并重组等工作开展,通过政策、市场双管齐下,依法淘汰和化解过剩产能,全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等形式,推动建设固废生产新型建材、耐火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推进余热余压利用、节能高效机电设备、新型节能建材等技术和产品(工艺)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加快绿色工业产品培育。以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产绿色产品、鼓励绿色消费。重点在绿色能源、新型建材、特色食品方面,加强产品生产全过程绿色检测检验,加快推进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管理,支持和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产品生产。
鼓励前沿技术引进应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市转型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对接国家和全省基础研究重大布局,着眼“风光火储输”一体化、碳基新材料、功能食品加工、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优势特色产业及未来发展关键技术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全面支撑现代化工业体系和“一区三基地”建设。
第五章增强保障支撑力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完善组织保障
加快形成发展推进新机制,发挥市服务企业领导小组作用,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县(市、区)、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落实相关政策,形成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组织合力,强化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抓好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法规、行业标准的落实,建立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和法律援助等工作机制。建立市级装备工业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论证和技术支持。邀请专家,为每个企业量身制定个性化的“专精特新优”发展路径图,并予以指导服务,放大企业优势,培育装备工业“小巨人”。完善技术咨询服务,逐企开展专家诊断,予以一对一帮扶。制定《朔州市装备工业专精特新优产品认定办法》,明确发展方向、示范标准、认定程序和扶持政策。建立专精特新优中小企业数据库,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企业运行数据采集和政策需求调查,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态势,建立专精特新优中小企业减负维权联络点。
第二节 强化人才支撑
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大力培养引进优秀人才摆上重要日程,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用好建好朔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智库,请客商回家乡、请学子回母校、请战友回驻地,吸引高层次在外人才为家乡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省校合作的决策部署,以建设“12大基地”为载体,贯彻落实《朔州市创新人才发展二十五条》《关于支持山西工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举措》等一系列人才引育政策,实施科研创新人才倍增计划,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创新平台,落地产业项目,为工业高质量发展铸就强大引擎。加强对优秀人才工作和生活的支持保障力度,对紧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绿色引进通道,以人才资源激活其他要素,以创新位能激活发展动能。
第三节 优化营商环境
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落实“三无”“三可”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以整合服务资源、简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形式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质量。坚持市领导包联帮扶“百户优势企业”和重点转型项目常态化制度,建立优势企业、重点项目服务直通车制度。建立部门责任机制、专题协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督办机制等,形成涉企部门服务企业合力。探索建立常态化企业政策培训班,帮助企业了解政策、运用政策、享受政策。加快服务企业常态化平台建设,探索开通手机端、网站端等企业问题反映渠道,常态化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
第四节 加强预测评估
高度重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动向,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装备工业运行监测监控工作机制和信息体系。扩大重点监测范围,了解和掌握全面真实的信息,加强预警预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本文件由朔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读。
来源:招商网络
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4-07-26朔州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3-11-025.2亿项目动工,谷川联行为企业找到“新家”
2023-05-05朔州市“十四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22-09-30朔州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政策
2019-07-04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实施意见
2018-09-27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2018年度朔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计划建议项目的通告
2017-11-02怀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乡河长名单的公告
2017-08-02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通知
2017-07-06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第三批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通知
2017-07-06